標題: 三國官制
mj000tk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
精華 0
積分 92
帖子 53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7-1-14
用戶註冊天數 6334
用戶失蹤天數 3012

122.116.28.230
分享 
發表於 2008-7-16 18:53  資料 文集 私人訊息 
三國官制
三國官制

魏(公元二二○ ~ 二六五年)、蜀(公元二二一 ~二六三年)、吳(公元二二九 ~二八○年)三國中,魏國官制較為完備,調整變化也較多。因此,以魏國為主線加以介紹。曹操對東漢官制進行改革,建立了以丞相為首的臺閣制。丞相權力很大,足以左右皇帝。曹丕即位後,自然不能允許相權過大,於是改相國為司徒。直到高貴鄉公甘露五年(公元二六○年),魏國才又恢復丞相職位。東漢末年和魏國相職復出,往往傳遞著一種信息,權臣將要謀取皇位。蜀國以諸葛亮為丞相,亮死,不再設相。吳國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二人。
    魏國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漸無實際職務,僅備詢問諮詢。三公之外,時而設置大司馬,地位高於太尉。蜀國不設司空,太尉也不常設,以大司馬掌軍政。吳國三公也不常設,皇帝年幼,以太傅輔政。
    三國九卿之設,基本上仍沿用東漢舊制,變化較大的是魏國的光祿勛和少府。
   魏國光祿勛已不居禁中,文職大夫、議郎、奉車都尉、駙車都尉、騎都尉都脫離光祿勛;武職中郎將的名目比東漢為多。大夫有左、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皆為加官;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諫大夫及議郎,皆屬顧問性質的職務。三都尉也是加官。駙馬都尉一般加於功臣、外戚。凡尚公主者,必拜駙馬都尉。光祿勛下仍設謁者臺,有謁者僕射、謁者,負責官員任命時的禮節。蜀國、吳國光祿勛變化較小,仍用東漢制度。
   魏國少府的變化是尚書臺、御史臺等機構完全獨立,以及侍中地位的提高。自東漢起,尚書臺侵奪三公權力。魏國以公卿權重者錄尚書事,也稱平尚書事、領尚書事、省尚書事。尚書臺設尚書令,主持選官,總典紀綱。左、右僕射為副職。下設五曹:吏部曹主管選官,左民曹主管繕修功作、苑池等事,客曹主管外國使臣朝賀等事,五兵曹主管軍隊,度支曹主管財政。各曹長官是尚書。五曹尚書與一令二僕射合稱八座。列曹之下又設二十五郎,郎官稱郎中、侍郎或尚書郎。蜀國尚書臺與東漢相同。吳國尚書臺分選、戶、左、賊四曹。
    御史臺自魏開始正式成為中央監察機構,長官是御史中丞。下設治書執法,負責彈劾官吏;侍御史,分曹負責監察。對地方的監察,則不定期派出巡御史。蜀、吳也設有御史中丞。
   侍中寺使設於東漢靈帝時候,以侍中;給事黃門侍郎領門下諸事。門下,即「黃門之下」,秦朝宮門塗黃色,故稱「黃門」。後世黃門,即指宮門。門下諸事,就是指皇帝身邊的眾事。魏國設侍中四人,地位更加尊貴,其中資歷深者一人為主官,稱祭酒。此外,侍中也做為加官,凡加侍中者,可在皇帝左右備顧問。和侍中地位相近的有散騎常侍。西漢有散騎,東漢省革,而用宦官為中常侍。和帝時著名的中常侍蔡倫曾發明造紙術。不過這個官職對東漢末年中央政權走向衰敗產生過較大影響。魏國合散騎、中常侍為一官,以士人充任。散騎常侍亦可做為加官。此外,還有黃門侍郎、給事中,負責審核尚書奏事和備皇帝顧問。給事中有正員,也有加官。蜀、吳大致相同。不過蜀國在散騎常侍之外,仍設中常侍,均為宦官之任。
   魏國新設置的機構有中書省、秘書省。曹操為魏王時曾設秘書令、丞,管理圖書秘笈,並負責尚書奏事。文帝時候改秘書令為中書令,又制中書監,並掌機密。中書省即其機構。尚書省負責例行公事。若皇帝有秘密詔書下州郡及邊將,則由中書省發出,於是尚書省之權又分之於中書省。屬官有通事郎(後改稱中書郎)、中書通事舍人、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此外,又設獨立的秘書省,管理藝文圖書。長官為秘書監。下設秘書丞、秘書郎、校書等。蜀國設中書郎、秘書令。吳國設中書令、秘書郎。
   宮職、魏國太后有五尉、太僕、少府三卿,沿於東漢。東漢太后三卿位於朝官同名三卿之上,魏改漢制,位在九卿之下。大長秋為皇后宮官。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負責輔導太子及太子家事。蜀國設太后卿、大長秋、太子太傅等。吳國也設太后卿、大長秋、太子太傅、少傅。孫權對太子官尤其重視,黃龍元年(公元二二九年),置太子左輔、右弼、輔正、翼正等都尉,稱太子四友。又有中庶太子、太子賓客、率更令。晚年以大將軍領太子太傅,中書令領少傅。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官制中的「友」字,不是朋友的意思,而是指文學侍從一類性質的官。
   魏國武職有各種名號的將軍。大將軍為最高軍事將領,加「大都督」或「都督中外諸軍事」的稱號,權力尤重。以下有驃騎、車騎、武衛、撫軍、領軍、四征、四安、四鎮、四平等將軍。低於將軍的有中郎將、校尉、都尉、護衛的武職。軍隊分中軍(禁軍)和外軍(地方軍)。中軍由領軍將軍或中領軍,護軍將軍或中護軍統領。又有武衛、中壘二將軍及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五校尉。外軍由都督諸州軍事統領。將軍領兵出征,又稱監軍。蜀國、吳國武職名稱與魏國相仿。蜀國還有督中外軍事、領軍、監軍、護軍、典軍、參軍等稱號。中領軍掌禁軍。吳國將軍中還有上大將軍。禁軍由領軍將軍掌管,沿江及要地皆設都督。
   三國地方行政組織有州、郡、線三級。魏國京師所在地稱司州,轄河南、河東、河內、弘農、平陽五郡。設司隸校尉。蜀國司隸負責督察京畿,不領益州事。吳國無司隸。一般的州,魏國有十三個,蜀國有兩個,吳國有四個,皆設刺史或州牧。州牧地位高於刺史。蜀國以諸葛亮領益州牧,亮死,置刺史。魏國刺史多以持節都督兼任,不以都督兼任稱單車刺史。節,指符節,古代使者所持以作憑證。郡設太守、都尉等官。尉國太守領兵加將軍稱號。其屬有丞(邊郡設長史)、司馬、諸曹掾屬。少數民族地區設校尉。蜀國邊郡設都尉。縣仍設令、長。屬官有丞、尉等。王國、公國、侯國都設相,王國、公國相職如太守,侯國相職如縣令。
    三國都設置爵位。魏國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十等。官員等級分為九品。官內九品自曹魏始。蜀國、吳國的爵位有王、縣侯、鄉侯、亭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