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馬漢海權思想要義
子龍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5
精華 0
積分 814
帖子 184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7-8-31
用戶註冊天數 6105
用戶失蹤天數 2937

61.219.51.190
分享 
發表於 2007-10-23 13:14  資料 私人訊息 
馬漢海權思想要義
馬漢海權思想要義

(一)影響海權發展的先天因素(說明不列顛的海洋優勢)
(二)地理位置(不列顛為橫越海路的島嶼,在戰略上具極大的利益)
(三)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島與,靠近主要的貿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的海軍基地。
1.例如英國以英吉利海峽和歐陸相隔,大僅有水為屏障,且距歐陸近,因此英國大須維持大陸軍,而可集中國力發展海權,以優勢的海軍來封鎖歐陸港口,並控制出入歐洲北部的航線。與英國成強烈對比的是法國,他不僅要維持大陸軍,而其海軍也必須分駛大西洋與地中海,因此在海權競爭中,法國對英國自然居於劣勢。
2.自然結構(具綿長之海岸線,及擁有良好可用的港埠):一國的海岸線是其邊界的一部份,凡是一個國家其疆界易於與外界接觸者,其人民便較容易向外發展,與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遷,不願投身海洋,如法國;反之,則疆使人民不得不詩海維生,如荷蘭、葡萄牙。島國及半島國家受限於地形上的因素,若欲發奮圖強,則必須重視海權的發展。
3.領土範圍(供應必要物資,但地形未經河川嚴重分割,大到難於防守):馬氏認為國土的大小必須與人口、資源及其他權力因素相配合。一個國家人口的總數與海岸線總長度的比例,具極大重要性。否則廣大的領土可能反而成為弱點。如面積太大,而人口與資源不成比例的國家,防守密度低,國家的危險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則更是一大弱點。以美國內戰時的南軍為例,以人口和資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積是太不了,尤其是有了太長的海岸線和太多的內陸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導致失敗。
4.人口數量(提供從事海洋事業的人口培育,儲備海軍後備力量):人口數量和素質對海權均為重要基楚,海權國家不僅應有相當數量的從事航業人口,而其中直接參加海洋生活的人數更應站相當高度的比例。國家的平時航海事業(包括航運和貿易)足以決定其海軍在戰爭中的持久力。英國即為典型例證,他不僅是航海國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貿易國家,擁有發展海權的必要人力與技術資源。
5.國民性格(面向海洋,具冒險犯難的性格,促進商機及航運發展):國民對海上貿易的意願及航海生產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極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尋求財富為榮,航海事業自然蓬勃。海商與海軍的結合,再加上殖民地的開拓,終使英國成為海權霸主。
6政府性質(政府的戰咯主張,影響海軍武力的運用):政府必須明智而堅毅,始能對海權作長期發展。英國的成功主因即在此。自詹姆士一世開始,英國的國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貿易和海軍優勢為目的。
二、構成海權的後天條件:
1工業生產:一個國家欲發揮和維持巨大的生產力,作為海權的背景,就必須從世界各地獲取大量不同的原料,經過加工轉變為各種戰咯物質,厚植國力;「工業生產」可說是建立海權的工具。
2航運能力:商招隊巧發達,除可促進國家的縈容,其航運能力的發展亦是工業生產能力及海軍發揮海權力量的支撐。
3基地:海軍若沒有良好的後方基地、中繼基地、前進基地,就難於發揮制海戰力,況且海外基地(殖民地)更是外貿的市場依據。
4海軍武力:為控制主要海上交通線、海上戰略要點、重要港口及海岸、鄰近之陸上要域、航運及基地護衛的基本力量。
    上述四項因素構成海權條件,並非是機械式的合成,而是在其合成的過程中,同時又產生彼此激發的作用。
工業生產、航運能力、基地、海軍武力四者息息相關。因為有雄厚的工業生產,才能造船造艦;有強大的航運能力,才能由世界各地輸入戰略物質與原料,才能拓展外貿,增加國家財富;有了基地,才能擁有海外市場,航運才有運輸目標,海軍武力才有發揮戰力的據點;具備海軍武力,才能確保制海,維護航運與基地的安全,四者相互支持,缺一不可,這也就是海權的本質。
三、馬漢海軍戰略論精華:
集中、中央位置、內線、海上交通線等論述為馬漢海軍戰略論精華,其基本的理論架構,受約米尼(戰爭藝術)的影響頗深;「集中」與「中央位置」能迫敵分散兵力,「內線」能使兵力迅速到達某一點,海軍戰爭中唯一決定因素還是戰鬥艦隊,其真正的目的不是盡量增強某一艘船的威力,而是要使整個艦隊發揮最大的攻擊能力;因此,馬漢有一句常為人引述的名言:「絕勿分散艦隊!」。他說的「交通」是一個概括性的名詞,不是地理線,如陸軍所採取的道路,而是軍艦的必需補給,一個軍事實體與國家權力之間經常保持連絡的運動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