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蒙古帝國艦隊攻日覆滅
楠正成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7
精華 0
積分 320
帖子 92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7-9-4
用戶註冊天數 6101
用戶失蹤天數 4186

124.8.4.61
分享 
發表於 2007-10-2 00:41  資料 私人訊息 
蒙古帝國艦隊攻日覆滅
元軍侵日戰爭,指元朝統治者忽必烈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隊入侵日本的戰爭。在日本通常被叫作「元寇」或「蒙古襲來」。這兩次侵略企圖儘管最終失敗,但其在宏觀歷史上仍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兩次戰爭是日本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並且由於其在阻止蒙古帝國和元朝擴張上所發揮的作用,使得它們在世界史上扮演了重要的作用。這兩起事件在很多小說中都被提及,並且神風這個詞也是由此而生的。另外,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的遭遇,這兩起失敗的入侵嘗試應該算是日本一千五百年來面臨的最大的被侵略的威脅了。


使用船隻

攻日路線



蒙古軍跟日本軍的比較


進攻計畫

忽必烈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稱帝並於1264年定都北京(時名大都)。此後不久,高麗被迫臣服。兩年之後,他要求高麗派使者奔赴日本,要求日本臣服。當時趙彝代表高麗及元朝到達日本。在1268年忽必烈派遣了第二批使者,但他們同樣是空手而回。兩批使者都參見了鎮西奉行,由奉行來將要求傳達給鎌倉幕府的將軍及在京都的日本天皇。此後,忽必烈或通過高麗使者,或通過元朝大使,又繼續發送了一系列的信件,並以戰爭相威脅。日本時值鎌倉時代中期,幕府將軍惟康親王並無實權,而掌握實權的是「執權」北條時宗。幕府決定不投降,並立刻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高麗的領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攻擊的地方——九州的防禦。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駐地,並將在九州的軍隊西移,以進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陸點的防禦。另外,幕府還組織了大規模的祈禱活動,以此來應對這場危機,其間其他大多數政府活動亦被推遲。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發動戰爭,但卻發現朝鮮當時沒有足夠的財力以提供充足的陸軍和海軍。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隊去朝鮮做為先鋒,結果這支部隊卻無法在朝鮮的國土上自給自足,最終被迫返回元朝以資補給。因為元軍所需的馬匹,以及所需的養馬草場,都嚴重限制了部隊的運動,以致於元軍無法在幾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動。


第一次元軍侵日戰爭
文永之役,是第一次元軍侵日戰爭,發生於日本文永十一年、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當時日本天皇的年號為「文永」,稱「文永之役」,此役元軍以失敗收場。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委託高麗造大小艦900艘。八月,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亨為左副帥,統帥蒙漢軍2萬人、高麗軍5600人,加上高麗水手6700人,共3萬2千300人,遠征日本。

十月三日,元軍從高麗合浦(今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六日成功登陸對馬島,全殲島上日守軍。十四日傍晚,元軍400餘人登陸壹岐島,守護代宗助國父子率領八十騎攔阻,被全殲,元軍立赤旗為標記。守軍左衛門尉平經高(平內左衛門景隆)率百餘騎與元軍激戰。元軍採用密集戰術,與「鐵砲」(石火矢)等武器,日軍不敵,退守城內。次日城破,平經高自殺。元軍準備到博多灣登陸,在逼近肥前沿海島嶼時,遭到肥前守護松浦一族(松浦黨)的英勇抗擊,雙方有一番激戰,松浦一族死傷慘重。

十九日,元軍成功登陸博多灣(今福岡附近),進逼今津,此帶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距大宰府有一日行程,元軍於當晚又撤回到船上,準備次日清晨重新登陸發動進攻。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軍分二路在博多灣登陸。日本幕府聚集少貳資景、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的九州諸國部隊總勢十萬。元軍西路軍在百道原登陸,藤原經資率500騎前來迎戰,東路軍在博多灣東部的博多箱崎成功登陸,擊敗守軍,佔領岸邊鬆林,從背後突襲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的日軍。日軍腹背受敵,死傷慘重,餘部向太宰府水城﹙前代建築的一座巨大水壩﹚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停止進攻。當晚,元軍召開軍事會議,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撒退。於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當晚竟遭到颶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軍損失1.3萬余人,大多死於這場風暴。最後輾轉回到中國的只剩下1萬3千500人。

文永之役後,鎌倉幕府為了防元軍再犯,沿博多灣海岸西從今津東至香椎,修造了約20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陸,即所謂元寇防壘。

第二次元軍侵日戰爭

自1275年起,幕府就開始為他們認為不久將進行的第二次入侵做了準備。除了更好地組織起九州的武士外,他們還在很多可能登陸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設施,這些登陸點中包括博多港。與此同時,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入侵日本計劃。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派來的使者斬首。忽必烈非常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入侵。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征日本文永之役失敗後,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再次發兵兩路,一路由忻都、洪荼丘率領四萬作戰部隊,戰船九百艘,從朝鮮出發;一路由范文虎率領十萬江南屯田部隊,戰船三千五百艘,從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市)出發。總計蒙古人4.5萬,高麗人5萬,漢人約10萬。兩軍約定於6月會合,作戰部隊主管作戰,屯田部隊在被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

這次日本幕府方面有充分的準備,改進了他們的弓箭,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由於時宗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石牆(石堤),這時起了重大防衛作用,在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在停泊於海上的一個月裡,元軍艦艇進行的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直(河野黨)等人的襲擾,直到七月初,南北兩軍在九州外海會合。元軍開始登陸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高麗軍統帥洪茶丘被俘殺,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八月一日(7月30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鑑大部分沉沒,范文虎落水被張禧救起,范文虎貪生怕死,立刻班師。平戶島尚有被救起士卒四千人無船可乘,張禧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棄於島上,載四千士卒回國。被遺棄在日本九龍山的海灘上的元軍尚有三萬余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大部分戰死,數萬士兵被俘後慘遭殺害,少數南人被留作奴隸。生還者不到十分之一。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逃回中國。通過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後大怒,將范文虎斬首。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隻,蒐集糧草,準備第三次征日。此舉引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迫使其暫緩造船事宜。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忽必烈逝世,征日計劃隨之中止。






                這裡是元軍艦隊被摧毀的原因


中國跟日本古 代 文 獻 記 載 強 風 足 以 吹 倒 大 樹 , 聲 稱 這 是 日 本 在 1281 年 發 生 的 特 大 颱 風 , 但 當 中 未 有 明 確 證 據 顯 示 強 風 如 何 打 擊 蒙 古 艦 隊 。

後來日本學者跟英國學者提出了一種看法 他們說 當時蒙古大軍事先用鐵砲砲擊海岸

在強行登陸 卻被近身戰高超的侍打敗 而且鷹島跟太宰府的地形不適合騎兵突擊 所以造成

蒙古大軍困守海上 後來於8月中被颱風消滅

不過日本學者跟英國學者他們後來利用出土的蒙古船隻 證明了一點

當時中國跟朝鮮的造船技術雖然是世界一流的 而且當時中國還發明了水密隔艙設置

但是忽必烈攻日太過倉促 逼使中國跟朝鮮的造船工要於一年之內打造出4400艘戰船

造成船型使用的錯誤(內河跟近海用的平底船)  木材的質量差  拼命趕工    造成說其實不用颱風來 這艦隊也是注定要滅亡的





忽必烈於1286年試圖再次入侵日本,但因同時在南方發動的對越南陳朝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匱乏而作罷。日本方面,為了對付元軍入侵而進行的全國範圍的改編使得其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並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元軍入侵也使得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藉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1333年,鎌倉幕府滅亡。




當時船工趕船太過倉促
只好把河船海成海船
趕忙交差
海船的設計是能增加船的平穩度,在強風或海流中依然能行駛,不易翻覆
但河船設計是河了適應河的淺度,況且在河行駛也沒有強風使船翻覆的威脅

說明白如果船是蒙古長征失敗的因素
那颱風就是催化劑了




以上摘自:
有侵權請告知,謝~
http://www.twbbs.net.tw/1456211.html
頂部
楠正成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7
精華 0
積分 320
帖子 92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7-9-4
用戶註冊天數 6101
用戶失蹤天數 4186

124.8.4.61
發表於 2007-10-2 00:43  資料 私人訊息 
忽必烈艦隊滅亡的原因
最近看了Discovery有播探索忽必烈艦隊滅亡的原因~
有感而發此帖~
結論就是忽必烈為了趕工用了河船~
而颱風是結果,結束了元軍~~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