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司馬懿
楠正成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7
精華 0
積分 320
帖子 92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7-9-4
用戶註冊天數 6102
用戶失蹤天數 4187

61.219.51.190
分享 
發表於 2007-9-21 18:17  資料 私人訊息 
司馬懿
司馬懿雖然很早就向曹操靠攏,但真正開始受重用是在曹丕時代。建安二十五年(二二○年)曹操死,司馬懿等人以「漢室衰、國統絕」進言曹丕禪代,從此成為核心幕僚,不過要到曹叡時代他才真正建功立業。

太和二年(二二八年)司馬懿的首功是平定孟達在上庸(湖北竹山東南)的叛變,此役化解孟達與蜀軍會合,由上庸直攻洛陽的危機。接著是太和五年與諸葛亮在祁山(甘肅禮縣東北)交鋒,雖然表面吃了敗仗,失了張郃大將,但其實牽制住蜀軍北伐的動線,諸葛亮終因糧盡,無功而返。

其次是青龍二年(二三四年)再與諸葛亮對陣於渭水南岸,司馬懿堅守不出拖住蜀軍,同年諸葛亮死於五丈原,長達七、八年的魏蜀征戰終於暫時落幕。最後是景初二年(二三八年)平定遼東公孫淵之亂,終結公孫淵與東吳結盟計畫。

景初三年曹叡死後,因曹爽專權,司馬懿稱病歸隱(二四七年),兩年後精心策劃一場政變,趁曹爽兄弟與曹芳拜謁曹叡陵寢(高平陵)時,占領皇宮,並假太后詔罷免曹爽兄弟職位,迅速掌權後,曹魏勢力垮台,司馬家族崛起。司馬懿於平定王淩之亂(二五一年)後卒。
頂部
子龍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5
精華 0
積分 814
帖子 184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7-8-31
用戶註冊天數 6105
用戶失蹤天數 2938

114.24.130.113
發表於 2013-3-13 23:19  資料 私人訊息 
司馬懿
司馬懿(179年-251年),字仲達,司州河內郡溫縣孝敬里舞陽村(今河南省溫縣招賢鎮)人,出身士族家庭,三國時期魏國大臣,政治家、軍事家。其子司馬昭稱王後,追尊為晉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為高祖宣皇帝,故也稱晉高祖、晉宣帝。
目錄  [隱藏]
1 生平
1.1 治國之道
1.2 軍事才略
1.3 擒斬孟達
1.4 抗蜀北伐
1.5 平定遼東
1.6 高平陵之變
1.7 王凌之亂
1.8 追封宣帝
2 逸聞
3 評價
4 家族
4.1 祖父
4.2 父親
4.3 妻妾
4.4 兄弟
4.5 兒子
4.6 女兒
5 參見
5.1 輔助過的君主
5.2 主要敵對者
6 譯注與參考文獻
6.1 參考資料
7 外部連結
[編輯]生平

司馬懿高祖為司馬鈞,漢安帝時為征西將軍,曾祖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司馬防為京兆尹。正如司馬懿之孫司馬炎所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司馬氏為當地世家大族,父親司馬防為洛陽京兆尹。性格方正,家學嚴謹,育有八子,當時號稱「八達」。
西元179年司馬懿出生於河內郡溫縣。排行次子,字仲達。司馬懿自幼雖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史書稱他「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生在東漢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長兄司馬朗交好,也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1]

西元201年,22歲的司馬懿被河內郡推舉出仕擔任上計掾,當時任司空的曹操徵辟司馬朗與司馬懿兄弟,但司馬懿隱忍待時,韜光養晦,以裝病推遲曹操所授的官職並索性告辭上計掾回家養病。
西元208年,曹操任丞相後,第二次強制徵辟29歲的司馬懿為文學掾。職司教育曹丕經學的老師。與陳群、吳質、朱爍共稱「太子四友」。官職由文學掾、黃門侍郎、議郎、丞相府東曹屬升到丞相府主簿。
西元216年,曹操晉爵魏王。次年,曹操冊立曹丕為魏王太子,司馬懿升太子中庶子,時司馬懿「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曹丕所倚重。此後司馬懿常謀國事,不久轉為丞相軍司馬。
西元220年,曹操病死,懿協助曹丕完成漢魏禪讓。
西元226年,曹丕病逝,遺命曹真、陳群、司馬懿輔政曹叡即位。封司馬懿為舞陽侯。同年,大敗進攻襄陽的諸葛瑾,斬殺張霸,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
西元228年,16天破城擒斬孟達。
西元230年,司馬懿任大將軍、加大都督、假黃鉞,與大司馬曹真一起伐蜀,遇雨回師。 同年,上表建立上邦軍屯。
西元231年、234年,兩次成功對抗諸葛亮蜀軍北伐,蜀軍撤走
西元235年,司馬懿升任太尉
西元238年,司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騎四萬征公孫淵,破襄平。
西元238年,曹叡病逝,遺命曹爽、司馬懿輔政曹芳即位。
西元241年,四月,孫權攻魏,六月,司馬懿統軍增援,吳軍退。與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
西元243年,司馬懿在率軍征吳,諸葛恪焚燒積聚,棄城而走。
西元247年,曹爽與司馬懿矛盾激化,司馬懿託病不與朝政。
西元249年,司馬懿父子發動政變,誅殺曹爽黨羽三族。
西元251年,討伐王凌,誅其三族。
西元251年,司馬懿病逝洛陽,年73歲。

[編輯]治國之道
司馬懿在上邽興屯田,京兆、天水、安南興冶鐵,穿成國渠,築臨晉坡使雍涼足足食,並有餘力供給關中不足。後來又大興屯田於淮北,穿廣槽渠,這些作為不但厚植了國力,也為日後統一華夏殿定基礎。
司馬懿曾向曹操建議屯田制,但曹操採納後很快就死去了(曹操死前已經有屯田制),管理軍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將、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員,都是在曹丕稱帝後的黃初年間(220—226年)設置的,所以事實上軍屯的推廣在曹丕時期。曹魏軍屯其主要基地設置在和孫吳、蜀漢對立的地帶(淮河南北以及上邽、長安、槐裡、陳倉等地),而這裡基地的開創都和司馬懿有關:
太和四年,司馬懿上表建上邦軍屯[2]。主持具體事宜的是度支尚書、司馬懿的三弟司馬孚[3]。
青龍元年(233年),司馬懿興修水利,而「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裡築臨晉陂,引汧洛溉舄鹵之地三千餘頃」[4]使得『國以充實』[5]。
青龍三年(236年),關東饑荒,司馬懿調5百萬斛粟運往洛陽,足見關中存有大量糧食。
曹操時魏國就曾「開募屯田於淮南」(《三國志·魏書·倉慈傳》),但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馬懿主持對吳作戰時,始與鄧艾籌劃在淮南淮北創建軍屯。[6]。正始四年(243),司馬懿又『在於積穀,乃大興屯田,廣開淮陽、百尺二渠,又修諸陂於潁之南北,萬餘頃。自是淮北倉庾相望,壽陽至於京師,農官屯兵連屬焉。』『因欲廣田積穀,為兼并之計,乃使鄧艾行陳、項以東,至壽春地』(《晉書·食貨志》),使得『遂北臨淮水,自鍾離而南橫石以西,盡沘水四百餘里,五里置一營,營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廣淮陽、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潁,大治諸陂於潁南、潁北,穿渠三百餘里,溉田二萬頃,淮南、淮北皆相連接。自壽春到京師,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
在識拔人才上,司馬懿從寒門中提拔了鄧艾、王基等人才,如虞預所說,經略之才可謂遠矣[7]。
238年司馬懿遠征遼東,時曹魏大修宮室,加上軍用物資,以至百姓飢弊。出征前,司馬懿勸明帝說:「昔周公營洛邑,蕭何造未央,今宮室未備,臣之責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窮,外內有役,勢不並興,宜假絕內務,以救時急。」司馬懿勸諫曹叡不要大修宮殿勞民傷財,以保國之根本。曹叡死後他奏請罷修宮室,雕玩物之人力,節用務農,使天下欣賴。[8]
[編輯]軍事才略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馬懿任丞相軍司馬,指出荊州刺史胡修粗暴,南鄉太守傅方驕奢,都不應駐守邊防,曹操未予重視;七月,關羽攻荊襄,圍魏將曹仁,水淹于禁七軍;胡、傅二人果然乘機降蜀。
因漢獻帝在許縣,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脅,為避關羽鋒芒,一度準備遷都河北。司馬懿等人及時勸阻他:「于禁是被水軍所淹,不是戰敗失守,所以國家大計並沒受損,現在遷都既示弱於敵,又使人心不安;劉備、孫權外親內疏,現在關羽得意,孫權必定更不高興,把這事告之孫權,坐山觀虎鬥,則樊城之圍自解[9]。曹操聽從他的計策,孫權果然派呂蒙襲取江陵,關羽被俘殺。
徐晃擊退關羽後,曹操嫌惡荊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們都遷走。司馬懿認為:「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曹操從之,沒有移民。藏竄逃亡者果然都復出歸化。
黃初七年(226年),曹丕逝世。孫權得知魏文帝去世後,於八月出兵攻魏。命吳左將軍諸葛瑾部兵分兩路進攻襄陽,親自率軍進攻江夏郡。孫權一路為魏軍所敗,撤兵而走。而諸葛瑾則被司馬懿擊敗,並斬殺吳將張霸,斬首千餘級。十二月,升任驃騎將軍[10]。
[編輯]擒斬孟達
司馬懿的軍事才略還表現在孟達叛魏事件上。孟達原為蜀漢降將,曹丕命他守新城(今湖北房縣)。曹丕死後,孟達欲叛魏歸蜀。司馬懿知道消息後,一方面寫信安撫孟達,一方面遣軍進討,八日內行軍一千二百里。孟達給諸葛亮信中認為司馬氏率軍來討,至少需要一個月時間,所以當司馬懿提前二十餘日趕來時,完全打亂了他的叛亂部署。後來司馬懿總共只用了十六日,即破上庸,斬殺孟達。
[編輯]抗蜀北伐
魏太和五年(231年)、青龍二年(234年)司馬懿曾兩度親自率兵抗擊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司馬懿採取據險堅守,漢軍果然糧盡而自退。諸葛亮這兩次的北伐都以失敗告終。在此之後,司馬懿成為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地位日益提高。
[編輯]平定遼東
青龍五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自立為燕王,置列百官,對抗朝廷。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曹叡遣59歲的司馬懿率軍4萬,前往征討,六月進至遼水。
公孫淵急令大將軍卑衍、楊祚等人率步騎數萬,依遼水圍塹20餘里,堅壁高壘,阻擊魏軍。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佯攻圍塹,而以主力隱蔽渡過遼水,直取公孫淵根據地襄平,迫使敵軍放棄圍塹回軍救援襄平。司馬懿督軍回首山,迎戰敵援軍,三戰皆捷,遂乘勝進圍襄平。
當初公孫淵聞魏軍來攻,曾求救於孫權,孫權也出兵為其聲援,並寫信給公孫淵說:「司馬懿善用兵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也。」[11]
適逢連降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數尺,魏軍恐懼,諸將思欲遷營。司馬懿下令有敢言遷營者斬,都督令史張靜違令被斬首,軍心始安。公孫淵軍乘雨出城,魏將領請求出擊,司馬懿不予採納。一月有餘,雨停,水漸退去。魏軍完成對襄平的包圍,起土山、挖地道、造樓車、鉤梯等攻城器具,晝夜強攻。守軍糧食將盡,軍心動搖,楊祚等先降。
八月,襄平城破,公孫淵率數百騎兵突圍,被殺於梁水。遼東四郡為魏所據。
[編輯]高平陵之變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曹爽最初因司馬懿德高望重,像對父親一樣對他,不敢自專。但不久曹爽聽親信丁謐之謀,排擠司馬懿,遷他為無實權的太傅,自己專擅朝政。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墓,起兵政變並控制京師,將曹爽族滅。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之變,又稱正始之變。司馬懿時年70歲。
事後,司馬懿被冊命為丞相,進爵安平郡公,增食邑萬戶,群臣奏事不得稱名,但他上書十餘次辭讓,故其官爵仍為太傅、舞陽侯。朝廷加他九錫,仍然辭而不受[12]。
[編輯]王凌之亂
主條目:王凌之亂
嘉平三年(251年)太尉王凌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密謀廢立,迎曹操子曹彪登帝位。陰謀泄漏,司馬懿夷王凌、令狐愚三族,並賜死57歲的曹彪,為史載壽春三叛之一。
[編輯]追封宣帝
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去世,享年73歲。承其遺願,辭讓郡公和殊禮,不樹不墳,不設明器,葬於首陽山。諡文貞,後改文宣。265年,司馬懿次子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追尊司馬懿為高祖宣帝。[13]
[編輯]逸聞

《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心裡猜忌而表面寬和,多疑但能靈活應對。曹操察覺司馬懿有雄心豪志,且聽聞司馬懿有狼顧的模樣。曹操打算驗明,所以先叫司馬懿在前頭走,再故意喊司馬懿,只見司馬懿身體不動,只有頭轉向後看。曹操又曾經發個一個噩夢,三匹馬同在一個槽里進食,醒來後十分不快。曹操感到不好,召太子曹丕說道:「司馬懿不會甘做人臣,將來必干預你的朝政家事。」[14]這是三馬同槽的典故,此槽不是馬槽,是暗指著司馬氏吃掉曹氏。

司馬懿年少時和三國時的著名隱士胡昭關係很好,同郡的周生要加害司馬懿,胡昭聽說後涉險趕來搭救,「邀生於崤、澠之間,止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15]

《三國志》卷16《倉慈傳》注引《魏略》[16]載:青龍中,司馬宣王在長安立軍市,而軍中吏士多侵侮縣民,裴以白宣王,宣王乃發怒召軍市候,便於斐前杖一百……宣王遂嚴持吏士,自是之後,軍營、郡縣各得其分。
[編輯]評價

《晉書·宣帝紀》: ①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②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③有符於狼顧也。

文欽起兵反對司馬師時,依然對去世的司馬懿評價很高:「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懿欲討滅二虜以安宇內,始分軍糧,克時同舉,未成而薨。齊王以懿有輔己大功,故遂使師承統懿業,委以大事。而師以盛年在職,無疾託病,坐擁強兵,無有臣禮,朝臣非之,義士譏之,天下所聞,其罪一也。懿造計取賊,多舂軍糧,剋期有日。師為大臣,當除國難,又為人子,當卒父業。哀聲未絕而便罷息,為臣不忠,為子不孝,其罪二也。」[17]
曹植曾形容司馬懿: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李世民曾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復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而宋代何去非認為司馬懿能忍耐,又有足夠的度量。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消耗敵軍之策,不戰而屈人之兵,「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詳見《何博士備論 司馬仲達論》[18]
關於司馬氏代魏而仍能天下一統的原因,當時孫吳大臣張悌的話,也許是很好的解釋:
永安六年,魏伐蜀,吳人問悌曰:「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智力雖豐,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資力,遠征巴蜀,兵勞民疲而不知恤,敗於不暇,何以能濟?昔夫差伐齊,非不克勝,所以危亡,不憂其本也,況彼之爭地乎!」悌曰:「不然。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杖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慘虐,內興宮室,外懼雄豪,東西馳驅,無歲獲安,彼之失民,為日久矣。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盪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群情服矣,奸計立矣。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弊,競於外利,不脩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過無功,終無退北之憂,覆軍之慮也,何為不可哉?昔楚劍利而秦昭懼,孟明用而晉人憂,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吳人笑其言,而蜀果降於魏。[19]
司馬懿在世的時候,在魏國威望是相當之高的,即使文欽在其死後討伐司馬師時,在檄文中依然對司馬懿有『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等相當多的讚譽。史書上說他做到了使『天下大悅』[20]『天下欣賴』。晉朝初年,司馬炎有「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21],人民對促成三國統一的奠基者司馬還是相當推崇。甚至因司馬炎之孫司馬遹長得像司馬懿就寄予厚望[22]。
司馬懿的名聲毀敗,是從永嘉之禍以後開始的。其不肖子孫自相殘殺,帶來五胡亂華的浩劫,出身奴隸的石勒恨透司馬家,而在南方的東晉,又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持。晉室南渡,情況與當年蜀漢類似,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日高;東晉滅亡後,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到隋唐時代,民間說書戲曲日盛,更加醜化司馬懿的形象,而唐太宗主導官修的《晉書》,以封建帝王的立場更不鼓勵臣下效法。到明代《三國演義》後,火熄上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完全不實的司馬懿形象也就被演義的流傳民間了。
[編輯]家族

[編輯]祖父
司馬儁
[編輯]父親
司馬防
[編輯]妻妾
張春華(宣穆皇后)
張夫人
伏夫人
柏夫人
[編輯]兄弟
司馬防有8子,當時號稱「八達」。
兄:
司馬朗,字伯達。
弟:
司馬孚,字叔達。
司馬馗,字季達。
司馬恂,字顯達。
司馬進,字惠達。
司馬通,字雅達。
司馬敏,字幼達。
[編輯]兒子
晉景帝司馬師(208年 - 255年),張春華所生。司馬炎建晉後追尊為晉景帝。
晉文帝司馬昭(211年 - 265年),張春華所生。曹魏時任相國,封晉王。兒子司馬炎代魏立晉後追尊為晉文帝。
平原王司馬榦(232年 - 311年),張春華所生。
汝南文成王司馬亮(? - 291年),伏夫人所生。西晉八王之亂中八王之一。
琅邪武王司馬伷(227年 - 283年) ,伏夫人所生。晉元帝祖父。
清惠亭侯司馬京(? - ?),伏夫人所生。
扶風武王司馬駿(232年 - 286年),伏夫人所生。
梁孝王司馬肜(? - 301年),張夫人所生。
趙王司馬倫(? - 301年),柏夫人所生。西晉八王之亂中八王之一。曾一度稱帝,後又被取消帝號。
[編輯]女兒
南陽公主,張春華所生。
高陸公主,次女[23],嫁杜預。
司馬氏,嫁荀霬。
[編輯]參見

[編輯]輔助過的君主
曹操
曹丕
曹叡
曹芳
[編輯]主要敵對者
諸葛亮
曹爽
所消滅的勢力
公孫淵
孟達
[編輯]譯注與參考文獻

^ 《晉書·宣帝紀》:尚書清河崔琰與帝兄朗善,亦謂朗曰:「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 《晉書·食貨志》:宣帝表徙冀州農夫五千人佃上邽,興京兆、天水、南安鹽池,以益軍實。
^ 《晉書·安平獻王孚傳》:「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 《晉書·食貨志》
^ 《晉書·宣帝紀》:青龍元年,穿成國渠,築臨晉陂,溉田數千頃,國以充實。
^ 《晉書宣帝紀》:(正史三年春)三月,奏穿廣漕渠,引河入汴,溉東南諸陂,始大佃於淮北。
^ 《太平預覽》九五引虞預晉書:上雖服膺文藝,以儒素立德,而雅有雄霸之量。值魏氏短祚,內外多難,謀而鮮過,舉必獨克,知人拔善,顯用仄陋。王基、鄧艾、周秦、賈越之徒,皆起自寒門,而著績於朝,經略之才,可謂遠矣。
^ 《晉書·宣帝紀》:初,魏明帝好修宮室,制度靡麗,百姓苦之。帝自遼東還,役者猶萬餘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至是皆奏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焉。
^ 《晉書·宣帝紀》:是時漢帝都許昌,魏武以為近賊,欲徙河北。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魏武從之。權果遣將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遂為蒙所獲。
^ 《晉書·宣帝紀》:及孫權圍江夏,遣其將諸葛瑾、張霸並攻襄陽,帝督諸軍討權,走之。進擊,敗瑾,斬霸,並首級千餘。遷驃騎將軍。
^ 《三國志·魏志·公孫淵傳》注引《漢晉春秋》有末二語云:「司馬懿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也」,不雲遺書。 又《晉書·宣帝紀》: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深為弟憂之。
^ 《三國志·三少帝紀》裴注引孔衍《漢魏春秋》:詔使太常王肅冊命太傅為丞相,增邑萬戶,群臣奏事不得稱名,如漢霍光故事。太傅上書辭讓曰:「臣親受顧命,憂深責重,憑賴天威,摧弊奸凶,贖罪為幸,功不足論。又三公之官,聖王所制,著之典禮。至於丞相,始自秦政。漢氏因之,無復變改。今三公之官皆備,橫復寵臣,違越先典,革聖明之經,襲秦漢之路,雖在異人,臣所宜正,況當臣身而不固爭,四方議者將謂臣何!」書十餘上,詔乃許之,復加九錫之禮。太傅又言:「太祖有大功大德,漢氏崇重,故加九錫,此乃歷代異事,非後代之君臣所得議也。」又辭不受。
^ 《晉書·宣帝紀》:九月庚申,葬於河陰,諡曰文貞,後改諡文宣。先是,預作終制,於首陽山為土藏,不墳不樹;作顧命三篇,斂以時服,不設明器,後終者不得合葬。一如遺命。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
^ 《晉書·宣帝紀》:「帝(司馬懿)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 《三國志.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注引《高士傳》載:「初,晉宣帝為布衣時,與昭有舊。同郡周生等謀害帝,昭聞而步陟險,邀生於崤、澠之間,止生,生不肯。昭泣與結誠,生感其義,乃止。」
^ 《太平御覽》
^ 《三國志·魏書·二十八》
^ 何去非《司馬仲達論》參考譯文
^ 習鑿齒《襄陽耆舊記·張悌傳》
^ 《晉書·景帝文帝紀》:值魏明奢侈之後,帝蠲除苛碎,不奪農時,百姓大悅。
^ 干寶《晉紀》:「太康之中,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故於時有天下無窮人之
^ 《晉書·卷五十三》: 嘗對群臣稱太子似宣帝,於是令譽流於天下
^ 《陳書·袁樞傳》:案杜預尚晉宣帝第二女高陵宣公主,晉武踐祚,而主已亡,泰始中追贈公主,元凱無復駙馬之號。

wiki: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8%E9%A9%AC%E6%87%BF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