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劉子
楠正成
註冊會員
Rank: 1



UID 7
精華 0
積分 320
帖子 92
閱讀權限 10
註冊 2007-9-4
用戶註冊天數 6131
用戶失蹤天數 4217

124.8.36.14
分享 
發表於 2007-10-6 19:53  資料 私人訊息 
劉子
北齊劉晝



〈文武〉
      規者,所以法圓,裁局則乖;矩者,所以象方,製鏡必背。輪者,所以輾地,入水則
    溺;舟者,所以涉川,施陸必躓。何者?方圓殊形,舟車異用也。雖形殊而用異,而適用
    則均。盛暑炎蒸,必藉涼風;寒交冰結,必處溫室。夏不御毯,非憎惡之,炎有餘也;冬
    不臥簞,非怨讎之,涼自足也。不以春日遲遲而毀羔裀、秋露灑葉而剔筍席,白羽相望,
    霜刃競接,則文不及武;干戈既韜,禮樂聿修,則武不及文。不可以九畿慴然而棄武,四
    郊多壘而擯文,士用各有時,未可偏無也。五行殊性,俱為人用,文武異材,為國大益。
    猶救火者,或提盆榼,或執瓶盂,其器方圓,形體雖返,名質相乖,至於盛水滅火,功亦
    齊焉。繳者身仰,釣者身俯,俯仰別狀,取利同焉。織者漸進,耕者漸退,進退異勢,成
    務等焉。
      墨子救宋,重趼而行;干木在魏,身不下堂。行止異跡,存國一焉。文以讚治,武以
    凌敵,趨舍殊律,為績平焉。秦之季葉,土崩瓦解,漢祖躬提三尺之劍,為黔首請命,跋
    涉山川,蒙犯矢石,出百死以績一生,而爭天下之利,奮武厲誠,以決一旦之命。當斯之
    時,冠章甫,衣縫掖,未若戴金冑而擐犀甲也。嬴項既滅,海內大定,以武創業,以文止
    戈,徵鄒、魯諸生,而制禮儀,修三代之樂,朝萬國於咸陽。當此之時,修文者榮顯,習
    武者慚忸,一世之間而文武遞為雄雌。以此言之,治亂異時,隨務引才也。
      今代之人,為武者則非文,為文者則嗤武,各執其所長而相是非,猶以宮笑角,以白
    非黑,非適才之情、得實之論也。
            
    〈和性〉
      夫歐冶鑄劍,太剛則折,太柔則卷。欲劍無折,必加其錫;欲劍無卷,必加其金。何
    者?金性質剛而錫性質柔,剛柔均平,則為善矣。良工塗漆,漆緩則難晞,急則弗牢,均
    則緩急,使之調和,則為美也。人之含性,有似於茲;剛則傷於嚴猛,柔則失於軟懦,緩
    者悔於後機,急者敗於懁促。故能劍器兼善,而性氣淳和也者。昔徐偃王軟而國滅,齊商
    公懦而身亡,此性太柔之失也。晉陽處父以純剛致害,鄭子陽以嚴猛致斃,此性太剛之過
    也。楚子西寬而招敗,邾莊公懁而自禍,此性褊急之災也。西門豹性急,佩違皮以自緩;
    董安于性緩,帶絲弦以自急。彼各能以一物之所長,攻其所短也。故陰陽調,天地合也。
    剛柔均,人之和也。陰陽不和,則水旱失節;剛柔不均,則強懦乖政。水旱失節,則歲敗
    ;強弱乖政,則身亡。是以智者寬而慄,嚴而溫,柔而毅,猛而仁。剛而濟其柔,柔而抑
    其強;強弱相參,緩急相弼。以斯善性,未聞迕物而有悔吝者也。
            
    〈兵術〉
      太古淳樸,民心無欲。世薄時澆,則爭起而戰萌生焉。神農氏弦木為弧,剡木為矢,
    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後蚩尤強暴,好習攻戰,銷金為刃,割革為甲,而兵遂興矣。黃
    帝戰于涿鹿,顓頊爭於不周,堯戰丹水,舜征有苗,夏討有扈,殷攻葛伯,周伐崇侯。
      夫兵者,凶器,財用之蠹,而民之殘也。五帝三王弗能弭者,所以禁暴而討亂,非欲
    耗財以害民也。然眾聚則財散,鋒接則民殘,勢之所然也。故兵貴伐謀,不重交刃。百戰
    百勝,非用兵之善也。善用兵者,不戰而勝,善之善也。王者之兵,修正道而服人;霸者
    之兵,奇譎變而取勝。
      夫將者,國之安危,民之性命,不可不重。故詔之於廟堂,授之以斧鉞。受命既已,
    則設明衣,鑿凶門。臨軍之日,則忘其親;援枹之時,則忘其身。用能無天於上,無地於
    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以全國為重,以智謀為先。故將者,必明天時、辨地勢、練人
    謀。明天時者,察七緯之情,洞五行之趣,聽八風之動,鑒五雲之候。辨地勢者,識七舍
    之形,列九地之勢;練人謀者,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五德者,智、信、仁、勇、嚴
    也;二柄者,賞罰也。智以能謀,信以約束,仁以愛人,勇以陵敵,嚴以鎮眾;賞以勸功
    ,罰以懲過。故智者,變通之源,運奇之府也。兵者,詭道而行,以其製勝也。是以,萬
    弩上彀,孫臏之奇;千牛俱奔,田單之策;囊土壅水,韓信之權;曳柴揚塵,欒枝之譎;
    舒軍豕突,尹子之術;雲梯煙浮,魯生之巧。用奇出於不意,少可以挫多,弱可以折強。
    況夫以眾擊寡,以明攻昧。
      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就下;兵之勢,避實而擊虛,避強而攻弱,避治而取亂,
    避銳而擊衰。故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敵而制勝,則兵無成勢,水無定形。觀形而運奇,隨
    勢而應變,反經以為巧,無形以成妙。故風雨有形,則可以帷幕捍;寒暑無形,不可以關
    鑰遏也。是以,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如畏雷電,擊無常處;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如尋寰中,不見其際。視吾之謀,無畏敵堅;視吾之堅,無畏敵謀。以此言之,不可不知
    也。夫將者,以謀為本,以仁為源。謀以制敵,仁以得人。故謀能制敵者,將也;力能勝
    敵者,卒也。將以權決為本,卒以齊力為先。是以,列宿滿天,而明不及朧月者,形不一
    、光不同也。虎兕多力,而受制於人者,心不一、力不齊也。萬人離心,不如百人同力;
    千人遞戰,不如十人俱至。今求同心之眾,必死之士,在於仁恩洽而賞罰明。胥靡者,臨
    危而不懼,履冰而不慄,以其將刑而不憂生也。今士搶白刃而不顧死,赴水火而如歸,非
    輕死而樂傷,仁恩驅之也。將得眾心,必與同患:暑不張蓋,寒不禦裘,所以均寒暑也;
    隘險不乘,丘陵必下,所以齊勞逸也;軍食熟然後敢食,軍井通而後敢飲,所以同飢渴也
    ;三軍合戰,必立矢石之下,所以共安危也。故簞醪註流,軍士通醉;溫辭一灑,師人挾
    纊。苟得眾心,則人競趨死。以此眾戰,猶轉石下山,決水赴壑,孰能當之矣。
            
    〈閱武〉
      《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則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亟戰則民彫,不習則
    民怠。彫非保全之術,怠非擬寇之方。故兵不妄動,而習武不輟,所以養民命而修戎備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易》曰:「君子以修戎器,戒不虞。」是以
    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鄛,以講武事。三年而治兵,習戰敵也。出曰治兵,治
    其事也;入曰振旅,言整眾也。還歸而飲至,告於廟。所以昭文章,明貴賤,順少長,辨
    等列,習威儀。
      夫三軍浩漫,則立表號。言不相聞,故為鼓鐸以通其耳;視不相見,故制旌麾以宣其
    目。若民不習戰,則耳不聞鼓鐸之音,目不察旌麾之號,進退不應令,疏數不成行。故士
    未戰而震慄,馬未馳而沫汗,非其人怯而馬弱,不習之所致也。
      吳王宮人,教之戰陣,約之法令,迴還進退,盡中規矩,雖蹈水火而不顧者,非其性
    勇而氣剛,教習之所成也。鏌[金邪]不為巧者銳,不為拙者鈍,然而巧以生勝,拙而必負
    者,習與不習也。闔閭習武,試其民於五湖,劍刃加肩,流血不止。勾踐習戰,試其民於
    寢宮,民爭入水火,死者千餘,遽擊金而退之。豈其惡生而貪死,賞罰明而教習至也。
      是以逄蒙善射,不能用不調之弓;造父善御,不能策不服之馬;般、倕善斲,不能運
    不利之斤;孫、吳善射,不能戰不習之卒。貔貅戾獸,而黃帝教之戰;鷹鸇鷙鳥,而羅氏
    教之擊。夫鳥獸無知之性,猶隨人指授而能戰擊者,教習之功也。奚況國之士民而不習武
    乎?故射御慣習,至於馳獵,則能擒獲,教習之所致也。若弗先習,覆逸是懼,奚據望獲
    ?今以練卒與不練卒爭鋒,若胡、越爭游,不競明矣。是以,先王因於閑鄛,大閱簡眾,
    繕修戎器,為國豫備也。
     
頂部